世界要闻:稻城打造世界级文旅新地标①| “匠心”修复 最大化还原藏式风貌

开栏语: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皮洛遗址、最美古村亚丁......远观稻城,它犹如川西高原上一颗难掩光彩的明珠,坐拥天文科研、雪山生态、史前文化三大世界级文旅资源。


(资料图片)

走近它,你会发现,在这些禀赋背后,还有着打造“世界级文旅新地标”的宏图——修复还原古村,留住美丽“乡愁”;打造集天文宇宙探秘、高原生态观光、康巴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科技文旅融合新模式;筹备皮洛遗址博物馆;推进大香格里拉快进慢游综合交通网规划建设......

得天独厚的资源和高位的规划引领下,稻城将迎来什么样的改变?

即日起,川观新闻推出系列蹲点报道,带你走进稻城,从这里仰望浩瀚宇宙,倾听史前文化,抚摸古村落的肌理,见证高原明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亚丁村,位于甘孜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沿着稻城亚丁蜿蜒的山间公路前行,穿过丛林绿野,在进入景区腹地之前,一座山间台地跃然眼前,几十座“黑藏房”散落其间,在群山包裹中,宛如天成。

2019年10月,亚丁村入选第二批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名单,为了保护利用好传统村落,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4月,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正式开工。

因“黑眉黑框”而著名的“黑藏房”是亚丁村的“灵魂”,但在过去缺少保护意识的开发中,一些建筑失去了原本的风貌,要还原亚丁“本色”,对这些传统建筑的恢复是关键。

如何“修旧如旧”?

在中建八局项目负责人王桂乾看来,细节,是关键。“以前我们做的项目都是天府机场、大运会场馆这样比较宏大的工程,相比之下,亚丁村这个项目更像一个需要精雕细琢的手艺活,要还原传统村落的‘肌理’,很多功夫都藏在细节里。”

近日,记者走进亚丁村,感受这座古村落的“新生”。

细节一

就地取材 用片石代替条石

“左手边这栋房子,就是恢复之后的,我们将原本‘条石’拼接的外墙拆除了,用‘片石’来代替。”走进亚丁村,顺着王桂乾手指的方向看去,由无数形状不规则的片石镶嵌而成的外墙错落而有致。“最早村民们在修建房屋的时候,都是就地取材,地处高山峡谷的亚丁,片石是最容易获取的石材,用片石砌墙,更符合传统建筑的风貌。”王桂乾告诉记者。

民宿老板乔俊起初不太理解外墙的改造工作,2016年,他到亚丁村投资修建了一座有30个房间的民宿,跟随大流,那时候他的外墙也采用了条石仿砖贴面,“好好的外墙,拆它做什么?”随着工程的推进,乔俊仔细端详起了改造后的外墙,“确实显得更古朴、更有质感一些,原来的仿砖外墙虽然整齐,但显得有些呆板了。”

不仅仅是建材上的“返璞归真”,为了“修旧如旧”,项目部特地聘请了当地的石砌藏房艺人,采用“湿贴+点锚”的传统工艺对外墙进行改造,“墙体上这些大小、长短不一的石片,都是天然形状,砌筑过程中,石片之间形成‘品’字形结构,空隙用碎石填实,每砌完一层涂抹黏土,不能留一点空隙。”亚丁村本地的石砌藏房艺人塔兴告诉记者,在修筑过程中,自己不需要图纸,全凭经验和“手感”。

细节二

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 还原青稞晒台

走到亚丁村中心,在一栋黑藏房的第三层,工人们正在施工,“你们看旁边这栋房子,就是传统样式,是一户一幢、二楼一底的结构,第三层中间会有一个露台,呈‘凹’字形,但过去一些民宿老板为了多建几个客房,在第三层的露台加盖了房间。”王桂乾指着一旁的建筑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整体打造后,会拆除这些房间,还原这个露台。”

实际上,被还原的不仅是建筑结构——“在原本的功能中,三层藏房的底层一般用于圈养牲畜,第二层为住房和灶房,第三层的露台是一个青稞晒台,村民们会在这里晾晒青稞,堆放农具饲草等。”在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看来,保留原有的功能性结构,是活态传承农耕文明的一种方式。

还原后的晒台将被赋予新的使命——“游客可以在这个露台上观景,喝茶,就像家里的阳台一样。”

细节三

传统与现代结合 重现石砌屋顶

登上村旁的山坡,放眼望去,部分房屋屋顶的蓝色彩钢瓦显得十分突兀,“这些都是后来搭建的,传统建筑的屋顶应该是石头砌成的,但因为防水性不佳,很少有人再用石砌屋顶了。”王桂乾介绍,为了在还原石砌屋顶的同时增加防水性,在改造之前,施工人员们会在石砌屋顶下多铺设一层防水材料。

“亚丁村昼夜温差较大,冬季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晴天紫外线强烈。为了适应该种高原气候,我们的防水材料采用较好的页岩防水卷材,该种防水卷材有较强的韧性、耐疲劳性、耐低温性,可在零下25℃正常工作。”王桂乾告诉记者,“防水层之上的石砌面,沿用了传统建筑常用的挂瓦木龙骨基层,既保证了防水层的完整性,又达到设计原真性的初衷。”

记者看到,改造后的屋顶,石材铺设如鱼鳞般层层退叠,鳞次栉比,与整体建筑的风格契合,显得融洽自然。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做法既解决了传统石砌藏房的防水问题,又能够保护恢复石砌屋面风貌。在亚丁村,这样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细节还不止一处,“为了保障村里的电力供应,以后我们还会在不影响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建设屋顶光伏。”周童春告诉记者。

思辨

解决“大小窗”之争  需多一些“匠心”与“耐心”

传统建筑风貌的恢复带来的不仅是审美情趣的回归,也引发了关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在走访过程中,周童春告诉了记者这样一个细节:传统的黑藏房除了“黑眉黑框”的特点外,窗户普遍都比较小,这在过去是为了战事防御和保暖,但在民宿酒店的开发中,为了打造“雪景房”“山景房”,许多老板将小窗改为了落地玻璃的大窗,从外立面来看,这些落地玻璃与传统建筑的风格格格不入,但从内部来看,确实增加了房间的观景功能,对经营者来说,也提高了附加值,二者如何兼顾?

保留部分确有观景价值的大落地窗,其余按原貌恢复小窗,是两全之策。但看似简单的对策背后,要让经营主体和群众理解却并不容易。

为此,周童春将办公地点搬到了村子核心地带的村民家里,常驻于此,“要做好解释工作,就必须深入群众。”

实际上,“大小窗”之争,是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跟风“网红设计”大玻璃窗,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市场逐利的本性,但要保护恢复古村落,避免千村一貌的现象,就必须精雕细琢传统小窗,因地制宜。

看似对立的发展与保护何解?

从亚丁村的保护恢复中可以看到,要兼顾好发展与保护,只需要多一些“匠心”与“耐心”。

“村貌的恢复、品质的提升必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周童春说,“只是需要我们更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现在我们基本都能达成共识了。”

视频拍摄剪辑:洛绒尼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