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推荐:“追光2022”天府人物推介(81)丨阎敬业:带领团队在3800米高原上观测太阳“打喷嚏”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在海拔3800多米的稻城县噶通镇群山之间,313台6米直径、形似锅盖的天线,围成了直径1公里的圆环型望远镜阵列。这个被当地居民称为“千眼天珠”的圆环阵子,就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建设的国之重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午工程二期稻城项目,也是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于去年11月完成系统集成,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稻城亚丁台站向“追光2022”活动组委会推介了子午工程二期稻城项目负责人、主任设计师阎敬业。

阎敬业。受访者供图

2月25日,川观新闻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阎敬业,当天身在北京的他正在与稻城当地的伙伴们召开远程会议。会议目的,是要商量解决联调联试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确保项目能在今年6月进入试运行阶段。

超级“望远镜”让“太空天气”预报更精准

子午工程,是国家布局的用于研究空间天气的观测网络。2012年,子午工程一期15个站点建设完成,2019年8月启动新增16个站点的建设工作。其中,位于四川稻城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项目,就是二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任务是实时监测地球空间天气事件的源头——太阳。

为什么要监测太阳?阎敬业解释说,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光和热,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但是它也有“打喷嚏”的时候——会发生爆发,强烈的太阳爆发会释放出100亿颗百万吨级原子弹的能量。

如果爆发时抛射出来的带电粒子飞向地球,等离子体团携带的巨大能量将对地球的磁场、电离层、高层大气密度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北斗定位的误差可能从“厘米级”恶化到“百米级”;使用短波通信的电报、对讲机会全部“趴窝”;地面电网可能因超过设计负载能力而烧毁,导致大面积停电。此外卫星如果工作时遇上高能粒子打击,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

“这就是我们监测太阳的原因。”阎敬业介绍说,子午二期稻城项目最主要的科学目标就是每天盯着太阳看。看它什么时候“打喷嚏”,“飞沫”的方向和速度。这样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得到精确的等离子体到达地球的时间,从而为卫星、通信设施、电网等正常运行提供空间天气预警,保障各种设备的运行安全。

但要实现准确监测,并非易事。阎敬业说,建设1000米口径“镜头”面临着不同复杂程度的无数困难,从样机研制到联调联试,科研团队排查和解决了数百项技术难题,到了建设阶段,青年科技骨干和建设者们克服疫情、高寒缺氧、大雪封山的影响,持续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战斗,最终使得设备系统集成工作比计划时间提前50天完成。

科研之外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自2019年项目开工以来,作为项目主任设计师的阎敬业几乎每隔两个月就要去一趟稻城,短的时候呆上一两天,长的时候十天半个月。

阎敬业告诉川观新闻记者,考虑到项目所在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很多试验和测试类的关键技术攻关类的工作,尽量放在了平原地带解决,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亲自到现场了解情况后,才能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计划下周去一趟稻城。”当天的远程会议结束后,阎敬业做了这样的决定。他担心自己的理解和前方伙伴的描述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如果造成错误决策,可能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去现场看了心里更有底。”

过去几年时间里,去到稻城20多次的阎敬业,对当地也有着不一般的情谊,“当初我们在进行项目选址时跑了全国很多地方,后来稻城的一位领导给我们发了一段视频,拍摄的就是项目现在选址的地方,我们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条件,决定将项目布局在这里。”

采访中,川观新闻记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在不远的未来,子午二期稻城项目还将与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原来,除了子午二期稻城项目外,还有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无名山大型光学望远镜LOT、波瓦山天文观测集群等多项世界顶级天文项目落地稻城县。阎敬业也正在推动将其它大型科研项目落地天府新区和稻城。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稻城县正在加快推进“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打造天文科技旅游新地标。

“我们这个项目的科研任务主要是在白天时段观测太阳,所以我们可以选定一些晚上的时段,配合当地进行研学等旅游产品的开发。”阎敬业说,在不影响科研的前提下为当地经济发展献上一份力量,也是整个项目团队所乐于见到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