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看点】武侯区:创新土地集约化利用模式 实现公园形态与公服设施嵌套融合
文/成发 图由成都市发改委提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成都三环内,安置一个日处理能力2000吨的垃圾压缩转运中心?成都市武侯区的答案是:将公园形态与公服设施有机融合,地上建公园、地下建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在成都市三环路附近的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的一处坡地公园,一座2000吨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已经建成,预计明年上半年投运。
该垃圾压缩转运中心颠覆了传统垃圾压缩运转模式,采用全地埋建筑形式,让垃圾处理从“地上”转为“地下”,整个过程全部在地下操作,极大消除了工作噪音和异味,减少了垃圾中转作业时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地面采用花园式、开放式设计,新建办公楼和坡地城市公园,将公园形态与公服设施有机结合,极大改善了区域环境条件,实现地上、地下及周边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
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地下大跨度通道
引进先进工艺,推动技术升级
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内部和停车场类似,有负一层和负二层,整个基坑有15米深,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负一层的位置,是垃圾车的卸料区,生活垃圾从这里的料斗口被倾倒入负二层的压缩区,经过多次水平压缩后,去掉水分变成“压缩饼干”,再被转运至垃圾填埋场或发电厂。
每个料斗上方的位置都设置了一扇窗户。转运中心安装了负压抽风系统,垃圾产生的臭气,通过负压从这个窗户被抽走,再经过酸洗、碱洗等成套设备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大气。
垃圾转运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废水的处理。生活垃圾都有一定的含水量,经过发酵后就会产生臭味,尤其是夏季气温高时,臭味产生得更快。解决垃圾废水问题,首先是要确保进入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垃圾车不漏水。
新建成的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配备的垃圾车,内部底板采用的是打孔设计,垃圾中的水会慢慢汇集在车的底部,同时车尾采用了双闸门设计,并在底部安装了接水盘,可最大程度确保垃圾中的水不外溢到地面上。
在负二楼垃圾压缩的地方,有一个软管接口处,可将垃圾车在转运过程中存储的水,以及压缩过程中产生的水,接入到污水处理设备中,经反硝化、膜过滤后排入地下污水管网,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
全地埋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地面上的坡地公园
创新建造技术,确保安全运行
不光是垃圾处理技术上进行了升级,垃圾压缩转运中心的建造技术也有特殊之处。
日处理2000吨的垃圾压缩转运中心,面临着高承载的技术挑战,对垃圾站的结构柱和结构梁有很高的要求。
高要求在于,如果增加结构柱的数量,会压缩转运中心的使用空间,导致原本就是大吨位的垃圾车频繁转弯,既不方便,也会降低运输效率;如果不增加或者减少结构柱,就意味着结构梁的跨度很大,要让大跨度的结构梁承受住巨大的压力,结构梁就要做得粗壮,不仅自重较大易产生破裂,还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净空高度,降低空间利用效果。
经过一系列思考,项目施工方决定将建桥的预应力梁技术运用到垃圾站中。这个技术相当于在结构梁的内部,加上适当数量的钢绞线,以此来提高结构梁的承受能力,因为加了钢绞线,结构梁的承重能力大幅提升,梁的面积可以相应减少,自重也会降低一些。
加多少钢绞线合适?这需要精密的数据计算。项目施工方团队反复进行数据核算后,最终通过建筑信息模印证了技术的可操作性,减少了柱子数量,提升了地下空间距离。
关键词: 土地集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