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江河上游看变迁·阿坝③丨14年治沙,黄河支流白河沙化地披绿装

白河流经红原县。红原县融媒体中心 段金晶 摄

川观新闻·阿坝观察 刘文佳 红原县融媒体中心 孙思琪

白河蜿蜒流过红原县瓦切镇,如同一条镶嵌在草原上的玉带。10月12日,在距白河2公里处的一处边坡,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丛丛矮小的灌木,细细一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网格沙障。


(相关资料图)

“这是我们近几年的治沙成果。” 红原县林草局林业生态修复股股长尹伟介绍,这是瓦切镇德香村三个治理点之一,以前是流动沙地,经过长达14年的治理,如今已被完全“固定”住了。

2008年,瓦切镇一处还未治理的沙化地。红原县林草局供图

发源于红原壤口乡和刷经寺镇之间的白河,在蜿蜒150公里后,于若尔盖县唐克镇并入黄河。此前,受气候变暖、过度放牧以及鼠虫害危害等因素影响,红原大草原沙化日益严重。2019年,据全国第6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数据显示,红原县沙化草原达58459.5亩,主要分布在白河流经的瓦切镇和邛溪镇境内。

为守好这片草原湿地,红原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等不同类型和重度、中度、轻度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分别采取不同治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理。

2010年,红原县邛溪镇一处沙化点治理前的沙化情况。红原县林草局供图

“德香村这处治理点就是采取‘防风阻沙林带+生物沙障+灌草间种+施肥’的模式。”尹伟说,14年来,德香村共治理了2.4万亩沙化土地,“现在这里的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

对变化感触最深的,还是世世代代居住在白河边的牧民。德香村党支部书记巴马俄热回忆说,“以前冬天的时候,风一吹,身上都全是沙子,草场也慢慢退化。”

2016年,红原县瓦切镇一处沙化点治理后的模样。红原县林草局供图

要生存就要与沙子“抢”牧场。牧民们也自发行动起来。“最开始大家都是在治理点投工投劳,学习编织沙障、参与施肥、种草。”巴马俄热说,现在沙被固定住了,草场也正在慢慢恢复,“我们还积极开展管护工作,一起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保护好我们的草原。”

2017年,红原县瓦切镇治理后的沙化点。红原县林草局供图

“在每个治理点,我们还专门聘请管护员,随时监测恢复效果。”尹伟说,治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们将林草植被恢复、土壤改良、鼠害防治、人工管护等手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能让沙化蔓延程度减缓,达到植被修复的效果。

2019年,邛溪镇沙化地治理成效。红原县林草局供图

自2008年启动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以来,通过多年治理和巩固,红原县的草原沙化面积减少了3.9万亩,大部分区域林草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成为轻度沙化治理区。重度沙化治理区的植物种类,也由7种提高到20种以上。

关键词: